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本报讯 “怎样砍价才能‘百战百胜’?”“送什么样的礼物才能让人满意?”……营销策略总是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如何在重重“套路”中擦亮双眼,理解消费活动中的种种神奇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正在普陀校区图书馆二楼展厅推出这场名为“消费‘心’密码”的科普展,带你走进消费心理学的世界,探索消费行为背后的原理和机制,也从消费心理学的视角探究“怎样才能理性、快乐地消费”。这一展览将持续展出至6月18日,工作日时间开放。
“游泳健身了解一下,送你两张免费体验券!”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似乎很容易就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但是,商家真的会主动吃亏吗?实际上,这是商家把握了人们的互惠心理,它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倾向于回报他人给予的恩惠,促使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那又是什么让人们花费大量时间愿意排长队只为了打卡所谓的“网红”商品?这个展览上,也能找到答案:这背后也许是“错失焦虑”感在搞鬼。人们常常认为自己突然缺席一些社交经历,由此带来的焦虑,被称为“错失焦虑”。因此,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频繁刷到各种打卡照、打卡视频,而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时,“错失焦虑”就会推动我们加入打卡大军。
本次科普展览精选了类似这样的共29个消费心理学问题,从常见的营销策略、洞悉消费者的心理、社会关系中的消费者、识别并善用决策偏差四个主题出发,带领观众领略消费心理学的神奇。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系主任陆静怡教授是主要策展人,陆静怡说:“消费对国家经济与人民幸福起着重要作用,怎样才能用钱买到幸福?这既是对消费终极意义的追问,也是对日常衣食住行的深思。科普展从消费心理学视角,带领大家共同探究这一问题背后的秘密,为观众提供幸福消费的灵感。”
除了干货满满的科普之外,展览现场还设置了妙趣横生的互动展区。观众可以在“怀旧小推车”上解锁童年的回忆;在“迷你面包店”感受不同质感的食物带来的不一样的购买体验;在“盲盒墙”下感受好奇营销的神奇……展览参观完毕后,观众还可以通过回答研学单上的两个问题获得“金币”,在互动墙上对“2023年的人生采购清单”进行选购。
原文链接:华师大科普展解读消费“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