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心理学家,专长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原籍湖南双丰县,1943年毕业于湖南兰田国立师范学院教育系,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研究生院心理学部,获硕士学位。1949-1951年在上海光华大学教育系任心理学教师,从1951年以后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系任教。兼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编委、发展心理学分支副主编,《心理科学》主编,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朱曼殊在六十年代曾系统地从事关于小学儿童解答数学应用题的思维活动研究。曾发表论文《小学生解答一步应用题的心理学分析》(《心理学报》,1961)、《小学生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心理学分析》(与王默君,《心理学报》,1962、《小学生解答多步应用题的思维过程》(与白振汉,《心理学报》,1964)、《促进小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与白振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64)。这项研究曾得到老一辈心理学家曹日昌、朱智贤等的好评,并受到师范院校教育心理学和小学教学法等学科教学工作者的普遍重视,她们的部分研究资料已选入教材中或用作教学参考资料。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以她们的研究资料作改进教学和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心理学依据。从1978年以后,她的学术工作转到研究儿童语言发展问题。这个领域在我国缺乏系统研究,大多借用国外的研究资料。她积累了不少中国儿童获得汉语的资料,并指导幼儿语言教学实践。还组织并领导了一个全国性的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协作组,总的研究项目“儿童语言发展与教育”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她的研究报告《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调查研究1.幼儿简单陈述句句法结构发展的初步分析》于1984年获得上海市高等学校文科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她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得到了国际心理学界的赞扬,1981年在中国心理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她宣读的《儿童对几种时间词句的理解》论文受到当时在座的美国知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尔曼的好评。1983年朱曼殊教授受国际开发研究中心(ISSBD)资助,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学院开展协作研究,探讨儿童认知发展,并受到国际开发研究中心的高度评价。她的《中国儿童对被动句和双重否定句的理解和使用》论文于1984年发表在《国际行为发展》杂志以后,先后有英、日、德、奥等国心理学家来函索取资料。1985年她与英国牛津大学Paul L. Harris, Gabrielle R. Guz, and Mark S, Lipian协作研究,并发表论文“Insight into the time course of emotion among western and Chinese children.”(Child Deveopment,1985)。
朱曼殊的主要著作有《中等师范学校心理学教学中的几个问题》(与邵瑞珍,上海教育出版社,1953),《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心理语言学》(与缪小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主要论文有《幼儿口头言语发展的调查研究1.幼儿简单陈述句句法结构发展的初步分析》(与武进之等,《心理学报》,1979)、《一项对正常儿童、聋哑儿童和盲童的比较研究――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通讯》,1982)、《4-7岁儿童掌握量词的特点》(与应厚昌,《心理科学通讯》,1983)、《幼儿看图说话的特点》(与武进之,《心理科学通讯》,1984)、《儿童语言的发展》(与缪小春,心理科学,199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