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為母語者的英語詞彙辨識歷程
——聲韻處理可能還是重要的成分
Phonology might Matter even for English Word Identification by Native Chinese Speakers
报告人:Dr. Jun-Ren Lee (李俊仁)
(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
时间: 2012年9月5日10:00am
地点: 认知所(老图书馆)二楼会议室
报告简介:
在檢視母語為英語者的英語字詞辨識歷程,以及字詞辨識發展等議題,全包或分析式處理(holistic vs analytic approach)是研究者所關心的焦點,而詞長效應(letter length effect)是檢測兩種處理論證正確性的證據之一。所謂詞長效應指稱的是一個英文詞字母數越多,則辨識的反應時間越長的現象。至於一個英文詞長度的定義,可以定義在字母(letter)、音素(phoneme)、音節(syllable),甚至在構詞(morpheme)數目。過去的文獻顯示,在母語為英語者的英語字詞辨識歷程裡,如果受試者是國小兒童,則呈現顯著的詞長效應,但如果受試者是大學生,則無此詞長效應,從此證據推論學童基本上是以分析式,而大學生則是以全包式的方式進行英語詞彙辨識。由於許多出版的論文論述中文為母語者是以全包式的方式處理中文字的辨識,中文為母語者是全包式或是分析式的方式進行英語詞彙辨識,遂成為一個重要議題。在這場報告裡,除將報告台灣大學呈現明顯的英語詞彙辨識的詞長效應,且證據顯示詞長效應的來源非常可能是音素,這表示台灣大學生在進行英文字詞辨識的歷程當中並非以全詞辨識,而且可能牽涉到聲韻的處理。
报告人简介:
李俊仁,台灣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小兒醫學科暨Haskins Laboratories博士後、陽明大學認知神經科學實驗室博士後,現任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副教授。李教授主要的研究領域為閱讀發展、閱讀障礙的鑑定、診斷與補救教學,近年來也進行台灣學生學習英語的字詞辨識歷程,以及外國學生學習華語的識字以及詞彙發展等議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