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的Urs Maurer 副教授来院作学术报告

时间:2023-03-31浏览:170设置

328日,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系Urs Maurer副教授受邀,做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俊秀青年学术俱乐部系列讲座,在普陀校区俊秀楼305会议室,作题为“副中央凹预视和刺激重复在视觉词汇加工中的神经促进作用”的学术报告。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蔡清教授、明园晨晖学者刘欣阳以及研究生40余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由蔡清教授主持。



Maurer副教授首先介绍了阅读的个体差异以及词语加工的脑机制。根据其早期脑电研究发现,相对于符号字符串,二年级儿童在ERPN1成分对(词水平的)文字响应更大,说明了阅读视觉经验的发展。Maurer副教授团队将该阅读调节范式用于失读症成人中,发现相对于不熟悉的韩语,成人左侧颞皮层对汉语(熟悉语言)N1启动(onset)增强,结束(offset)减弱,这与上述儿童研究中由于视觉经验导致的N1增强结果一致。但是在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的研究中发现这种阅读调节(tuning)效应相较于二年级儿童再次下降,这表明随着阅读技能的提高,需要的神经元资源更少。

在最近的研究中,Maurer副教授研究团队探讨了刺激信息的可获得性如何促进视觉词汇和文字的加工。在实验中研究团队使用了(掩蔽)重复启动和边界范式。结果表明,如果一个词在副中央凹预先呈现或重复出现,都将会导致类似的晚期N1/N250成分降低;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分别用横版中文和竖版中文的读者进行的研究中,Maurer副教授研究团队发现副中央凹预视的促进作用还与书写系统方向相关的经验有关。这一结果表明,ERP晚期N1N250成分所测量的早期视觉-正字法加工不仅对印刷体视觉经验的发展敏感,而且也反映了可预先获得信息的促进作用。



Maurer副教授最后对一系列研究进行了总结。虽然特征探测模型(Feature detection models)和预测编码模型(Predictive coding models)能够分别解释阅读调节和促进作用,但还需要使用更多的神经认知模型去解释阅读加工整体的过程。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从实验设计、分析方法、理论框架等不同方面踊跃提问,Maurer副教授逐一做了回应,学术思辨氛围浓厚。本次报告会为参会学生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机会,开拓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和学术眼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