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健宁副教授应邀在俊秀楼223为我院师生作题为“对人工智能乐观执念的反思”的学术报告。相关领域青年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等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胡杨副教授主持。
党老师在报告中首先围绕“人工智能威胁论”深入探讨了公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与信任问题。她指出,早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大众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信任度与接受程度。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并非呈现简单的连续体,而是一种复杂的矛盾结构:既包含正向情感(如算法欣赏),也伴随负面反应(如算法厌恶),具体表现依赖于不同的心理启动因素。
随后,党老师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关于人工智能使用所引发的社会心理后果的研究成果,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1)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她指出用户在与人工智能互动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去人性化的风险,包括用户感受到的去人性化(meta-dehumanization)、自我去人性化(self-dehumanization)以及他人对用户的去人性化(other-dehumanization)。她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一模型,并提出了人工智能用户厌恶效应的概念;2)道德认知:她讨论了AI使用中的伦理挑战,特别是AI对用户道德责任与道德权利的影响;3)替代性:她探讨了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可能性,并对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社会关系进行了反思。
在总结部分,党老师指出,人工智能厌恶效应具有普遍性特征,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关注如何在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情境中缓解该效应,尤其是如何降低用户的心理负担和负面体验。报告结束后,党健宁副教授和与会师生们针对本次报告的研究内容展开热烈讨论和交流。本次报告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人工智能社会心理影响的理解,也拓展了相关研究的视角与思路。
报告人简介:党健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人类—科技关系,尤其是人类与智能机器互动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及后果等主题的研究。现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执行秘书长,Journal of Pacific Rim Psychology管理编辑,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副主编,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和Journal of Community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编委。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课题多项,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在American Psychologis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图、文:汪菁;校稿:胡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