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林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Cognition》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2-04-01浏览:815设置

控制信念:自主选择促进认知行为表现

 在漫长的人生中,我们不断做出各种“选择”(choice)。有的选择一生可能只有一次(比如高考志愿填报),有的选择每天都在进行(比如穿什么、吃什么)。无论是重大选择还是细微选择,我们大都希望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做出“自主选择”。相对于强制选择(forced choice),即基于外部意志做出的决策,自主选择(voluntary choice)是基于自身意志做出的决策。自主选择是一种基本心理需要。人们通过实施自主选择来表达意志、影响外界、获取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如果长期选择受限,则可能导致习得性无助、抑郁等。正如哲学家萨特所言:“人是自由的。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我们相信,做出自主选择是对自己负责,很少有人愿意将自身命运交由他人定夺。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后罗霄骁,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王立卉,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周晓林在国际知名期刊Cognition(《认知》)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人们能够通过自主选择增强控制信念,提高后续认知任务的表现,即使该选择与后续任务无直接关联。更重要的是,该研究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有所作用时,这种促进效应才会体现出来;反之,如果人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意义,这种促进效应就会消失,这在行为层面模拟了“习得性无助”。该研究揭示了人类意志的心理效应及其边界——人们通过自主选择来表达自身意志,并从中获益,但这种获益也会受到限制:个体需要相信自身意志确实能够对外界产生影响(如相信自己能够控制选择的结果),只有在持有这种“控制信念”时,才能从自主选择中获益。



图.相对于强制选择,自主选择促进后续任务上的行为表现(左上图,实验1A),提供更强的控制信念(右上图,实验5);且促进效应的大小与个体控制信念的变化显著相关(下图,实验5)。


该研究的发现不仅有助于理解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的哲学争论,也为现实生活(如体育竞赛)中如何设计任务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启示。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8611330123200077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20M681216)、和上海市扬帆计划(20YF1422100)的支持。


论文信息:

Luo, X., Wang, L., & Zhou, X. (2022). Belief in control: Voluntary choice enhances subsequent task performance under undefeated choice-outcome causation. Cognition, 225, 105108. doi:10.1016/j.cognition.2022.105108.

图文|罗霄骁 王立卉 周晓林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