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居哲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Social Issu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2022-03-25浏览:427设置

共情反应能缓解新冠威胁对民众排外的影响吗?基于情绪的视角


    作者按:当前全球新冠(COVID-19)疫情仍在发展,在做好医学战疫的同时,社会战疫在疫情期间乃至之后一段时间里都是重要任务。深入解读疫情心理故事,利于从系统视角做好疫情防控的查缺补漏,尽可能避开掣肘性因素的负面影响,引导和汇聚社会各个方面的战疫力量,从而推动合力最大化。这其中,排外反应即一个重要而典型的议题。


 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排外反应(xenophobia)既可表现为一个()国家的居民对另一个()国家居民的敌意和恐惧;亦可表现在国家内部一个()地域的人对另一个()地域居民的敌意和偏见。在疾病威胁情境下,排外反应可以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被视为疾病威胁的外来者(如潜在病菌携带者)的一种消极态度。鉴于本次新冠疫情初期,武汉地区遭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为严重(主要疫情区域)。此外,在武汉采取最严格的封闭管理之前,因正值春运,有超过500万人离开武汉前往全国各地。各省市的流调也都在集中筛查武汉旅居史的人员(有潜在传染风险)。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将武汉群体作为疫情初期的一个特殊“对象群体”,考察了非江城区域民众对该群体的排外反应,尝试揭示可能机制。


(图片来源:https://pixabay.com/)


 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从认知视角(如保护效能)和宏观层面(如集体主义)考察了疾病威胁对排外反应的心理机制,但尚未有从情绪视角和个体层面考察心理机制。并且,先前研究主要是在较低疾病风险背景下开展,而没有探讨较高疾病威胁背景下的排外反应。在更高疾病威胁背景下(如当前的新冠疫情),个体的认知过程很可能被疫情引发的负性情绪所淹没,继而形成更为强烈的排外反应。整合威胁理论提出,疾病威胁可以视为一种现实性威胁,它将引发群体对潜在外群体(潜在疾病威胁群体)的偏见态度。但这种影响主要通过群体情绪的中介作用而产生。即疾病威胁首先引发消极情绪,继而引起个体的偏见态度。因此,本研究基于整合威胁理论,提出新冠疾病威胁主要通过诱发个体的负性情绪,继而影响其排外反应。




 已有研究显示,共情反应可能是疾病威胁影响其潜在负面影响的一种缓冲因子。共情反应(empathic responding)是指个体试图理解他人的感受,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帮助。研究发现,共情反应可作为一种应对策略来应对疾病威胁。如有研究者报告,那些报告更多投入共情反应的个体,对潜在的SARS患者表现出更少的回避行为,并且他们也倾向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并且,共情反应在非典型肺炎(SARS)、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和甲型流感(H1N1)等多种疾病威胁背景下表现出类似的积极作用。共情反应由此被相关学者视为一种应对疾病威胁的有效策略并推荐使用。基于这些证据,本研究假设共情反应可以缓解新冠疾病威胁对排外反应的影响。本研究的理论模型见下图。



 在2020227日至32日期间,研究团队从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151个城市获得1697份有效成人数据。主要调查问卷包括:新冠风险感知量表、消极情绪问卷、共情反应和排外反应量表。研究主要结果发现:(1)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冠威胁正向预测个体的排外反应。即国内非武汉地区民众对来自武汉的群体表现出明显的排外反应;(2)消极情绪在新冠威胁影响排外反应过程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但与预期及已有研究相反的是,共情反应不仅没有缓冲疾病威胁对排外反应的影响,反而加剧了新冠威胁对排外反应的影响。具体而言,在新冠疫情期间,投入共多共情反应的个体,他们经历更多的负性情绪,继而对武汉群体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排外反应。


(图片来源:https://unsplash.dogedoge.com


 本研究认为引起该结果主要基于三点原因:(1)情境因素。在一般情境下,共情反应显示能够缓解负性情绪,但在新冠威胁情境下,报告更多共情反应的个体可能因为过多的情绪投入而产生共情疲劳,继而增加消极情绪体验。(2)在疾病威胁背景下,以往的研究考察的是共情反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则主要考察的是共情反应对个体情绪的影响。(3)测量时间。我们约在新冠疫情爆发后约1个月采集数据。有可能在疫情发展的不同时点(如更早些时候),共情反应的作用存在差异。

 本项研究同时具有一定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首先,我们从情绪和个体层面考察了疾病威胁影响排外反应的心理机制,这是对现有相关研究的重要补充。这提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处理民众感受到的消极情绪可能是缓解排外反应的一种重要干预手段。此外,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共情反应能否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的应对策略,需要谨慎对待。虽然已有研究普遍认为共情反应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和回避行为,但我们的这项研究结果提示,在当时的新冠疫情(初期)背景下,共情反应可能不仅无法缓解个体的排外反应,反而通过增加个体感受到的消极情绪而加剧排外反应的形成。换言之,在当前新冠疫情背景下,共情反应可能存在“双刃剑”作用:它在促进个体健康行为的同时会加剧个体的负性情绪体验,由此带来相应消极后果。这些研究结果为疫情背景下社会心态引导具体策略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研究已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Social Issues》新冠疫情心理研究特刊(Special Issue)(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升级版一区顶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佘壮为论文第一作者,席居哲教授为通讯作者。俄勒冈州立大学教育学院Kok-Mun Ng (伍国文)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侯湘铃为合作作者。


论文信息:(*通讯作者)

  She, Z., Ng, K. M., Hou, X., & Xi, J*. (2022). COVID‐19 threat and xenophobia: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 of empathic responding and negative emotion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https://doi.org/10.1111/josi.12500


佘壮、席居哲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