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时间:2024-06-10浏览:10设置

2024年6月7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与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前沿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分享了当前各课题组研究的创新思路和实践经验,为本领域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北京大学、美国戴顿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的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学生,共同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会议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毕生发展与学习科学系主任王一集教授主持。



6月7日上午学术报告

7日上午,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欣银教授首先作题为“中国社会变迁与人的发展:多元建构观点和相关研究”的报告。在报告中,陈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导致了不同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共存和整合, 构成了人的发展的新环境。在中国的社会变迁过程中, 与市场化相匹配的价值观(如竞争性、独立性、自我表现)和传统价值观(如社会关系, 服从集体, 自我控制)在人的社会和心理适应中具有不同的功能。随后,陈教授介绍了在社会变迁领域下,主要理论框架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他介绍了在中国情境中社会变迁相关的应用问题, 并着重讨论社会变迁与人的发展的多元建构观点。



来自首都师范大学的王美芳教授作题为“严父慈母是最佳教养组合吗?——父母教养的发展轨迹与儿童学校适应的纵向关系”的报告。在报告中,王教授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三年追踪的研究,识别出儿童感知的和父母报告的教养方式的异质性发展轨迹,发现儿童报告能够识别出的组别数量更多,而父亲、母亲教养异质性发展轨迹间存在相似性。此外,研究发现了在慈父慈母家庭中,儿童学校适应的发展最好,而在严父严母和严慈父严慈母家庭中的儿童,学校适应表现最差的结果。



随后,来自美国戴顿大学的赵斯曼博士作题为“中国青少年自我与群体导向观念的发展及其适应功能”的报告。赵博士首先报告了她最近发表的一项纵向研究,考察中国青少年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的发展轨迹及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此外,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可能会影响个体如何看待和应对压力经历。因此,她随后在其报告中,还分享了一项关于青少年自我导向和群体导向如何调节同伴侵害与青少年适应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张旭彤研究员以“儿童挫败情境下个体生理-行为与亲子调节过程”为题进行了报告。报告首先进行了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的梳理,介绍了在儿童挫败情景的应对方式的习得过程中,家长的调节作用对于儿童适应性发展的意义。报告人基于行为层面和生理层面两个角度,分别介绍了儿童的调节行为与家长的回应之间的双向预测作用,以及儿童的调节行为与其自身通过RSA测量的副交感神经活动之间的双向关系。接着,报告人介绍了研究团队提出的从动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建构的儿童行为与家长行为与内部活动之间的动态系统框架。最后,张旭彤研究员分享了课题组基于儿童挫折情景下研究亲子动态互动的最新成果,为亲子间动态调节过程供了行为和生理的证据。







6月7日下午学术讨论会

在7日下午的讨论会中,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陈欣银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的王争艳教授、王美芳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李丹教授、北京大学的王莉副教授、美国戴顿大学赵斯曼博士,以及我院刘俊升教授、张旭彤研究员、陈曦副教授、施泽艺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了研讨。各位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课题组最新的科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充分交流学术心得的同时,也为未来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