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0年1月26日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本文特别针对指导原则中提到的“易感人群及大众”,其心态为:恐慌、不敢出门、盲目消毒、失望、恐惧、易怒、攻击行为和过于乐观、放弃等。
任何和病毒的作斗同时也是人类人性挣扎的历程。人性的复杂性、多变性、社会群体的动力使得战胜病毒的历程艰难而曲折。让人们心力交瘁的不仅仅是应对病毒本身,而是在变化的情境面前如何自处。有太多的信息通过不同的渠道在传播。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着巨大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可能本来只有两三分的焦虑会在浏览一张张图片后变成10分;可能本来只有一两分的死亡恐惧会在和朋友聊天时一点点加深,最终上升到非常高的10分。本来你的生活很丰富,但逐渐就只盯在和病毒有关的信息上,你的耳朵可能对和病毒有关的信息格外敏感,每时每刻都在
停地刷各种信息。
以下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提出不建议做的方面和建议做的方面。
不建议做的
眼睛:建议你长时间地阅读大量不确定性的信息,从而让你更加混乱和无助
如果长时间地让一个人阅读大量不确定性的信息,这个人很快会变得悲观、无助、恐惧和困惑,像被卷进了一个漩涡,无力挣脱,但又不知什么时候会被彻底淹没。而且有时大量相互矛盾的信息也会让人迷失,特别是一些自媒体运用影响力,表面看上去是在传播客观的信息,但实际上是在传播负面情绪和非常主观的观点,更何况有些信息根本不是客观的数据,而只是一些断章取义的观点、道听途说的小道消息、不知出处的图片等。遇到
同的说法,人们需要花时间、花精力去辨别、去判断,这些都会增加人们的认知负担和不确定感。微信群里的信息也非常杂乱,可能有人刚发布一条信息,马上就有人出来辟谣,说不是真的,群里就会众说纷纭,试图确定该相信谁,这些会带来人们的混乱感。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这样大的事件面前,人们需要了解信息。但了解这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人们和这个世界有联系,有清明感,有全局感,有知情权,了解在疫情面前如何自处,而不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混乱、困惑和无助。有四个简单的做法可以让你拥有批判性:
一、遇到新闻信息时使用五大基本要素判断: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前因后果是否明确,如果没有满足这些基本要素,就可以不用采信其内容了。
二、信息来源。很多人会忽略这是谁写的、通过什么渠道发布的、什么时间发布的这些基本信息,但了解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假新闻是拿数年前的图片或信息冒充当下的事件。有些文章用非常权威的官方口吻在讲述事件,但其实只是代表个人观点的自媒体。包括很多指导人们心理建设的文章,也需要看来源和出处,看作者的专业背景。
盲目地相信
明来源信息中所说的内容,更不盲目地传播。有些人在转发信息后发现自己转发的消息是假的、不实的,如果传播前多看一眼消息来源,可能会减少这样的
当传播。
三、主动确定想要浏览的信息来源,而不是一味被动地被推送,被朋友圈决定你只能看什么。像新华社等官方媒体都有自己的公众号,不妨至少选择一个你喜欢或信任的官方媒体,国家或政府的公告第一时间直接看这些媒体,而不是被一些扭曲的、片面化的信息所误导。
四、区分事实性信息和观点性信息。有一些自媒体作者热衷于发文章,因为他/她的内在已经盛放不下自己巨大的恐惧和慌乱,需要用文字来表达,而这些文字就有可能袭击到你,和你内在的恐惧、慌乱形成共振。读这样的文章对你并没有任何帮助,反而会加深你的恐慌。如果有文章通篇是在讲观点,那你就需要了解:这些不是事实性的信息,而是观点性的信息。如果你更想拥有自己的观点,那就去找事实性的信息,而不是把这些观点当作事实来接受。有时候拥有同样的事实性信息,人们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结论,而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有些作者在传播信息时,隐含着一个观点:“这篇文章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对这样的信息保持警惕。
此外,你还需要留意自己每天阅读、接触这些信息的时间,不要花太多的时间接触这些信息。对有的人来说,合适的时间可能是半个小时,对有的人来说,可能是一个小时或两个小时。只要你在浏览这些信息时内心升起无助感、恐慌感,那就请你停止阅读,把你的视线转移到其它事情上。
嘴巴和耳朵:建议和别人交流时一味交流悲观的、不确定性的信息。
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总有一些人津津乐道于传播或散布耸人听闻的信息,以此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耸人听闻的信息往往是以夸大、片面化、极端化的方式来达到,它激起的是人们的恐惧感和悲观性,这类信息往往也是以吞噬和吞食人们的信心为基础来传播的。
如果你和别人的交流让你内心感受到越来越恐惧、悲观和无助,对这种感觉保持觉知和警醒。如果是在微信群聊天,可以关闭该群的页面。如果这个群里一直处于这种氛围中,可以考虑退出这个群。如果是个别交流,可以停止和对方继续交流这方面的话题,可以结束谈话。如果是面对面和别人谈话,可以试着转换话题。如果对方继续粘着在这样的话题上,转换话题不成功,可以结束谈话,这样可以减少你曝光在害怕和悲观情绪中的时间和程度。
负面情绪是有传递链条的,你没有任何义务成为别人负面情绪的接收器,更没有义务成为负面情绪的增强器和放大器。但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会成为链条中的一环,不自觉地就成为传递负面情绪的中转站。当你的耳朵拒绝听这些信息或关闭这些信息进入的通道,当你的嘴巴不重复、不谈论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时,你就有机会斩断负面情绪通过你传播的链条。
内在心灵:建议你急于寻找替罪羊。
当人们被恐惧、愤怒和无助所驱动时,本能地想要把这些情绪投向外在的客体,而不是自我接纳它们。最先也最容易被标定的一点是“谁是罪魁祸首”。它可能指向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群体、一个机构、一个城市或地域等。不管被认定的这个客体客观上需要承担多大责任,当它被人们标定后,都会被认定为施害者、加害者、承担责任者,所有的矛头都会指向它。在迄今为止的过程中,这个被标定的群体也在不断变化:开始只是感染了冠状病毒的人;后来是武汉人;再后来是所有在武汉生活过、停留过的人。我完全赞同政府采取的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但同时我也看到人们把“武汉”、“武汉人”妖魔化和污名化,疫区人被标签化、令眼相待。现在还不是追究责任、讨论功过的时机,我们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是在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口诛笔伐肇事者,更何况对疫情的原因要从整体文化的、生态的、社会的角度来理解,这最终是整体系统出了问题而不应只归咎于个别人。未来我们会有梳理整个事件经过、评议功过之时,但现在还不是聚焦在寻找一个替罪羊并对其大加鞭挞,甚至谩骂的时候。当下需要做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内在心灵:把愤怒指向不该指向的人或机构。
在大的灾难面前,个人常体会到无助感和失控感。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为了削弱或摆脱这种感觉,人们常会用愤怒来抗衡。愤怒情绪会让人们有力量感,至少可以暂时摆脱无力的、麻木的状态。但群体的愤怒一旦失控、盲目地指向不恰当的对象,其破坏力也是非常可怕的。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一书里描述过这种群体盲目愤怒失控的可怕性。而最容易被矛头所指的会有以下机构、个人或群体:政府、医护人员、执行政策的人员甚至是偶遇的人。政府
作为、响应不及时、决策不恰当等最容易被诟病;医护人员则因直接面对病患或疑似病患而成为被愤怒直接攻击的对象;执行政策的人也很容易成为被迁怒的对象;而路人也有可能被愤怒的无名火所殃及。
在大的灾难面前,人们总是生出一些理想化或幻想:如果当时更早一点做决策;如果当时当机立断上报;如果在还没有扩散之前就控制……这些想法是美好的,但历史从来不是先知引导出来的,如果有提前的防范、每一步踩在节奏上的精准决策当然是更好的,但没有办法苛求完美。当我们心生愤怒时,看一下这种愤怒是否是由自己的恐惧转化而来的?这种愤怒情绪是有利于解决问题还是无助于解决问题?看清这些之后,需要做出一个决定:选择把愤怒指向外在或他人,从而不去面对自己的脆弱和焦虑,还是面对自己的真实情绪?
您可以这样做
上文列出了做什么。接下来列出一些可以做什么。
拥有确定感、信任感和安定感
有基本确定感。
论面对多么危言耸听的传言,都相信一个基本点:人类终将战胜病毒。远如人类漫长的发展史,近如数年前面对SARS的战斗,都说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看所有的信息,会有基本的方向。尽管战胜病毒的历程可能还不是非常明确、付出的代价也不明确,但大的方向是明确的。人类生命的力量是强大的。
有基本信任感。相信党,相信政府,相信科学的力量。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会被解决。我们的党如中流砥柱,在任何风浪面前都具有坚定性和稳定性。我们的政府是高效的,一旦应急机制被启动,就会全面展开工作。我们的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被动员之后就有巨大的能量涌现出来。而医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则为治愈被感染者、科学防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有内在的安定感。每个人内在都有自我保护机制,大的灾难可能唤醒我们内在的恐惧感、无助感,但它同时也会唤醒我们对生命的珍惜和渴望,唤醒我们内在的安定感,让我们在风浪面前拥有大山一样的稳定感和踏实感。
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各种负面情绪
在需要调用整个人类资源去解决的病毒面前,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除了焦虑、恐惧和不确定感之外,人们还常有无助感、失控感、愤怒感。特别是本来就长期陷在负面情绪或有自动负性思维的人,在汹涌澎湃的社会舆论面前,情绪会更加激惹。
面对所有这些情绪,不回避,不夸大,意识到自己是焦虑的、恐惧的、愤怒的、受挫的,并且试图理解背后的原因,是自己之前
良情绪的叠加,还只是对疫情的反应?
盲目地把所有负面情绪投射到外在的人或事物身上,比如说指责武汉人、指责政府。有时通过向外的投射和指责,人们就可以不用去看自己的脆弱和无助了。而看向内部,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
调整自己的计划,接受变化
病毒的传播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变化,
仅仅是个人,是整个世界的秩序、节奏都受其影响。个人生活和工作也会受其影响。这种变化具体到每个人会非常不同。对有些人来说,一下子被推到一线,需要加班加点地工作;而对大多数来说,生活节奏可能一下子变缓。对有些人来说,被暂时困在出差的、旅游的、甚至是路过的地方,不能出也不能进;对有些人来说,是和家人团聚在一起,难得地不用天天去上班。
论哪一种情况,可能都打乱了人们本来的安排。任何被打乱的安排都会让人们产生不适感,尤其是对那些计划性特别强、时间紧迫感非常强的人来说。计划一旦被打乱意味着整个节奏的混乱,似乎整列火车都不在轨道上了,所有的事情都需要重新调整和安排了。尽管这不是人们所愿,但迅速调整自己的计划、接受出现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要做好思想准备:变化有可能多次出现,而且会持续一段时间。受到影响的可能不只是一件事情,而可能是一系列事情。
向内部寻求资源
很多人已习惯自己的生活和外在世界有密切的联系:早晨醒来睁开眼睛要看微信;白天上班要去单位,要和同事、客户等人打交道;下班则有应酬、有呼朋唤友的聚会。而现在许多人需要待在家里,不是靠外在,而是依靠自己来安排生活。生活不一定像之前一样刺激或充满感官享受,这对有些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这个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了,变得没有那么多外在的诱惑了,变得无聊了。但同时,这样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可以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做自己想做但之前一直没有时间做的事情。过去的生活或工作是被裹胁着一路狂奔,而现在可以安心地放缓节奏。眼睛、嘴巴、耳朵和心灵,可以有新的关注内容和方向。
人们可以把向外的目光转向内部,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让生活有内容、有意义感,特别是可以做一些整理、清理等有关的活动,通过有形的活动,增强内在的秩序感和掌控感。既让自己有放松的休息,同时又有适度的运动,包括简单的体力劳动。通过健康的生活习惯来保持和增强自己的抵抗能力。在能够帮助他人时,尽可能施以援手。你拥有有限的自由度,来做任何你愿意做的事情。
结语
我们曾经有属于自己的耳朵、眼睛、嘴巴和心灵。但当我们成为忙碌的现代人之后,我们把这些感官的使用权都让渡给了外物,比如说手机、工作和生活,但新型冠状病毒的到来,让我们有机会决定如何使用这些感官,比如说想听到怎样的声音、想看到怎样的信息和画面、想说沮丧的、无助的话还是充满力量的话,只是一味向外看还是向内看自己的心灵。
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上。
文|严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