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赵迪博士 为“心理学+计算机”双学位本科班作学术讲座

时间:2023-09-18浏览:250设置

 913日下午四点,我院邀请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赵迪博士在俊秀楼105室为2021 级“心理学+计算机”双学位班进行了本学期第一次学术主题班会讲座。此次讲座的主题是《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AI)技术在临床精神疾病中的发展和应用》。班会由班主任胡杨老师主持,21级双学位班、耀翔班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赵老师首先分享了自己在华东师大求学的经历,以及自己的研究兴趣从基础心理学转为精神病学的历程。随后,赵老师从分三个部分展开今天的报告。


心理学与精神病学概述

这一部分中,赵老师简要介绍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情况。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广泛领域,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社会互动等。关注的是一般的心理功能和行为,不仅仅是异常或疾病。精神病学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和治疗精神障碍,更关注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在研究方法上,心理学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观察、问卷调查、神经影像学等,以研究广泛的心理现象;而精神病学通常依赖于临床评估和医学测试,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精神疾病,然后提供治疗建议。在治疗方法上,心理学包括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包括情感困扰、应对压力等;精神病学通常涉及使用药物治疗,以及其他形式的治疗干预,以减轻或管理精神疾病症状。尽管存在上述不同,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两个学科之间存在重要交叉,可共同协作解析精神疾病机制,进而开发更有效地治疗方案。


精神疾病的机遇与挑战

这一部分中,赵老师简要介绍了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这两个领域的基本情况。精神疾病贯彻全生命周期,我们熟知的包括注意力缺陷障碍、自闭症、焦虑、抑郁、成瘾、老年痴呆。精神疾病的诊断通常依赖于临床医生的评估。例如,传统的诊断方式是医生结合病人病史评估患者的症状,根据DSM-5ICD-10等诊断标准以确定是否符合特定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然而,传统的诊断方法具有很多局限,比如主观性强、对共病的诊断缺乏客观依据等等,这些局限常导致错误识别疾病,致使患者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所以,目前关于精神疾病的诊疗依然是是精神病学领域的重要难题以及前沿问题,亟需新的方法进行解决。


AI在精神疾病中的应用

这一部分中,赵老师结合自己以及其他研究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AI(机器学习)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具体而言,借助基于AI的方法,比如多模态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提升疾病的预测准确性以及治疗效果。比如,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赵老师及其团队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如SVM模型)考察了成瘾患者的特异性脑电信号,并训练了基于该脑电信号的预测模型。结果发现,该模型能够成功区分不同类型的人群(正常 vs. 成瘾),以及成瘾群体的成瘾程度,并在新的独立数据集上进行了泛化验证。同时,该模型还比较了多种机器学习算法,验证了模型的鲁棒性。



在这一部分的最后,赵老师还专门从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几个方面强调了在进行上述研究中德伦理相关问题。


讲座结束后,赵老师就如何在这一领域进行学习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她鼓励双学位班的学生尝试用基于AI的新方法考察心理学以及精神病学的研究问题。班会在热烈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主讲人简介:

赵迪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硕导,和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认知心理与脑功能平台(筹)负责人。近年来从事精神疾病的认知和脑机制方面的研究,Molecular PsychiatryScience AdvancesNature Mental HealthCell Reports Medicin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十余篇,研究成果获上海医学科技奖青年奖,并被全球药物研究年度报告收录。

研究方向:利用多模态电生理 (颅内电生理记录SSEG,高密度脑电和脑磁图)解析认知过程 (时间知觉、情绪记忆和渴求)的神经机制;利用颅内电生理记录/刺激(DBS)解析和调控成瘾/抑郁患者的情感和认知相关的神经环路。


图、文:陈梓童、胡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