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期“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开班

时间:2023-08-24浏览:107设置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推动拔尖学生国际合作、学术交流向实质性、更高层次迈进,切实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改革虚拟教研室共同发起,华东师范大学卓越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联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共同承办的首期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以下简称“暑期学校”),于2023823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举办本期暑期学校的主题为“脑科学·虚拟现实·计算建模”。



823日,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4个教育部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的50位学生以及特邀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开班仪式并聆听主旨报告。同时,有2000余人在线参与了活动。开班仪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先春主持。



在开班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立益在致辞中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向参加暑期学校专家、老师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指出,作为一所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以“为国育英才”作为使命,将拔尖学生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引擎。20224月,学校建设了虚实结合、机制新颖的开放共享平台——华东师范大学卓越学院,旨在进一步推动学校“卓越学术”“卓越育人”“通识课程”三大纲要落地,探索卓越育人新范式。心理学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1997年获得首批心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进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拔尖学生2.0培养基地。该基地充分整合学院-学校-社会等优质资源,以心理学科基础知识、科学思维、先进技术、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内容,贯彻“厚基础、强学习、创新知”的培养理念,探索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心理学创新人才育人模式与体系。戴立益副校长希望通过此次暑期学校,拓宽心理学拔尖学生们在脑科学、虚拟现实、计算建模等方面的学术视野,增强彼此的学术交流,让同学们能了解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及国家的心理学前沿科研发展,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力,为中国心理学科的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授苏彦捷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和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越来越大,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要发挥更大作用,做“顶天立地”的研究。本次暑期学校的主题脑科学、虚拟现实和计算建模是与心理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和研究技术,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也要思考技术应用的目的,要把技术的学习与科学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希望同学们利用好暑期学校这个平台,加强4个拔尖基地学生间的交流,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够学有收获。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校(院)长,陆林院士在视频致辞中,对参加此次暑期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欢迎。他希望同学在暑期学校期间,能够有收获、有思考、有感悟,未来能够投身到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中;希望暑期学校成为一个青年学生的交流平台,对青年学生起到学术引领、精神感召的作用,最大化地催生拔尖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释放创新的潜能。



云计算技术专家,阿里云创始人王坚院士在贺信中,向暑期学校的开班表示祝贺。他指出,以深入实施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加快建设高质量的国际化培养体系,推动拔尖学生国际合作为目标的活动,为国内心理学拔尖基地学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学习和交流的平台,能更好地以全球视野培养心理学拔尖学生。他希望心理学能成为其它交叉学科的思想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周晓林在致辞中,寄语参加暑期学校的学生三点希望。他希望同学们牢记使命担当,立志成为“未来优秀心理学家”,把远大的理想抱负和所学所思落实到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的实际行动中希望同学们主动学习,利用好暑期学校跨校、跨学科的平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点燃自身批判精神及创新精神希望同学们身心愉快,学有所获,通过深度参与各项学习活动,收获友谊、新知,促进成长。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俊升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暑期学校的日程安排。他希望同学们利用好这个非常难的机会,认真学习、深入思考,积极交流,能够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针对某个科学问题,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研究的想法。




在首日的主旨报告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周晓林教授首先作了题为“The Competition Dynamics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Motivations Following Interpersonal Transgression”的报告。周晓林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关于内疚的一系列跨学科研究,从神经基础到社会行为,深入探索了这一情感在不同领域的影响。该系列研究着眼于内疚情感的多个方面,包括其神经基础、普遍性、受贿行为影响以及在道德败坏行为中的两种动机。通过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认知计算技术相结合,研究团队在多个层面揭示了内疚情感的本质以及其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根据研究成果,内疚情感在大脑中有独特的神经基础,这为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面对道德冲突时会产生内疚感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该团队的研究还深入探讨了内疚情感在受贿行为中的作用,为我们理解腐败行为的心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周晓林教授表示,相关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推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还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科技大学胡霁教授作了题为“精神药理的反转化研究”的报告。胡霁教授指出,精神疾病是全球性的重要问题。转化研究,尝试把研究结果推广到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上。深度学习算法解析膜蛋白质组,虽发现一些靶标与抑郁相关,但无法直接应用到临床疾病的治疗上。为了探索药物作为机制解码精神疾病的原因,所以提出精神药理的反转化研究。反转换研究研究目的是要找到关键靶点、找到关键神经环路和提供潜在新治疗方案。胡霁教授认为,腹侧被盖区(VTA) GABA神经元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的重要靶标。丙泊酚(propofol) 会给病人带来欣快感,但却会抑制腹侧被盖区(VTA)多巴胺胞体。丙泊酚(Propofol)通过抑制多巴胺的再回收,可以抗快感缺失。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Philippe G. Schyns教授作了题为“Shedding the Bright Light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n the Black Box of Brain Activity (and Deep Networks)”的报告。Philippe G. Schyns教授课题组自主开发了定量、精细操纵人类3D面孔特征的生成模型,并结合脑磁图(MEG)成像手段,揭示了人脑动态加工多维面孔信息的认知神经机制。在报告中,Philippe G. Schyns教授介绍了人类面孔识别的关键分类特征(categorization feature)是什么(what)?大脑在什么部位(where)、什么时间(when)处理这些分类特征?如何处理(how)Philippe G. Schyns教授认为,关于人类面部运动、以及更多社会信息的面部表达(社会特质、微笑、疼痛和愉悦……)的研究成果,未来可以被应用于“虚拟人”的构建。





为期7的暑期学校将安排11场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脑科学和认知科学最新进展、计算建模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发展及其在心理学应用;安排3天的专题技术工作坊,邀请相关领域内的国内外技术专家为学生分享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安排赴业内头部企业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的参访活动,帮助学生们了解产学融合的途径、理解心理学及其交叉学科如何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并通过学生沙龙、师生研讨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学员之间的互动和参与。希望通过首期“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的举办,为心理学拔尖学生构筑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进一步探索心理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心理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撰文:张鹏骞

图片:许多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