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7日,由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承办,上海华东师大科教仪器有限公司协办的“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校路校区召开。此次学术年会的主题为“智能时代的人机交互”,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梅兵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葛列众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孙向红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方媛,副院长郝宁教授、李先春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的18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会议执行主席、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助理蒯曙光研究员主持。
梅兵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代表学校和学院向参会的专家和代表表示欢迎和感谢,并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历程及未来的发展目标,希望借助此次会议,推动华东师范大学工程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葛列众教授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历程、组成及发展任务。他指出,此次年会为科研、教学和产业领域的专家提供了交流平台,将加强企业和学校之间在工程心理学领域的交流合作。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进行了12场精彩的大会主题报告。
第一个主题报告板块聚焦于“工程心理学发展新趋势新技术展望”。
浙江大学心理与科学研究中心许为研究员作了题为“智能时代工程心理学的新机遇与展望”的报告。在报告中,许为结合航空和自动驾驶车等领域场景,提出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智能系统开发的三因素理论模型,并展望了该理论模型在心理学理论的应用转化、人机交互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工作。
浙江大学心理科学研究中心王健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表面肌电评估技术研究与应用”。王健的报告围绕多感觉整合理论模型、权重改变机制、预期和补偿姿势调节等介绍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同时结合脊柱稳定性这一涉及慢性腰痛和颈痛的实际问题,介绍姿势控制障碍在疼痛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主动干预理论和方法。
第二个主题报告板块聚焦于“智能汽车驾驶行为的人机交互研究”。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由芳教授报告了“智能座舱HMI的动态信息架构设计和体验评估”。由芳从设计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智能空间内外的多屏信息互动下的设计。她着重介绍了智能座舱人机交互(HMI)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基于认知心理学和智能汽车虚拟仿真台架的HMI测试方法。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谭浩教授介绍了“对智能系统的反馈速度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研究”。他的研究以人与智能产品交互中的智能系统反馈速度(respond speed)和延时(delay)作为研究对象,围绕不同的智能系统和情境(如智能汽车、触觉互联网、远程工业控制、云服务平台等),采用实验室研究结合在线大数据研究的方法,建立了不同智能产品延时和用户的情绪和体验之间的定量模型,并利用华为全球大数据平台开展智能算法优化,形成了未来智能系统延时的基础行为算法。
上海纽约大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李黎教授的研究关注于“饮酒对与驾驶行为的影响”。她的研究发现,饮酒不仅对人类大脑高级认知过程有影响,也对人类大脑低层次生理反射产生影响。李黎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定量化的行为学研究,在数据分析上结合工程学建模回答了酒精对认知过程和行为的影响,从大脑运算这一水平上揭示了饮酒对驾驶行为影响的复杂机制。
第三个主题报告板块聚焦于“新技术在人因研究的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由振伟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智能手机短视频广告中的信息诉求与情感诉求对购买欲的影响”。由振伟研究了关注度如何介入视频广告中形成交互,提升效率。研究归类总结出了智能手机短视频广告中最有效的信息和情感内容,为短视频广告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张丹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走出实验室: 普适计算与工程心理学应用”。他提出以高性能智能手机、穿戴式神经生理传感技术为代表的普适计算技术快速发展,给面向日常生活与工作情境的工程心理学应用研究带来新的可能。张丹以观影体验、真实驾驶、课堂教学等多个日常情境的应用研究为例,介绍针对个体的情感等关键认知状态及特质的神经生理计算,展示了基于穿戴式神经生理传感的普适计算在工程心理学领域的应用潜力。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蒯曙光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测定人类交互空间”。在报告中,他利用测量人类安全空间相对应的数学模型,预测人类在空间中的交互行为、避让行为、以及对危险信号的防御行为。揭示了人类大脑对社会空间距离的编码方式,并依此建立了人类安全距离的理论框架。该研究为设计对用户友好的机器人行走算法、提升服务机器人的用户体验提供了指导。
第四个主题报告板块聚焦于“移动计算中的人因学研究”。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秦宪刚博士报告的主题是 “手机的多任务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他以人机共生时代下人的思维行为受到计算机影响为基础,测量了个体、环境、对技术的依赖性三因素对手机实际使用行为的影响。该研究提示我们应当合理地去使用手机,控制每个使用单元的时间和对多线程工作模式好处的认可可提高多任务的收益。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宋晓蕾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人机系统中联合行动的影响与促进:基于行为与近红外的证据”。她研究了联合行动现象背后的内在的机制。她的研究以空间、身体、人际三种不同类型的表征对联合行动绩效产生影响为理论基础,采用行为实验、近红外技术(fNIRS)相结合的方式,从以上三个方面探讨其对联合行动的影响和促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何吉波副教授的报告主题为“穿戴设备作为防撞系统震动警报的提醒装置:位置效应的分析”,他探讨了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作为触觉预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介绍了在四个实验条件下进行模拟驾驶跟车任务,研究发现手指和手腕的警报产生的刹车反应时间短于无警报状态。这一结果为驾驶预警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警吁青年特聘研究员探索了“对影响空管心理负荷时空因素的新探索”。张警吁介绍了心理负荷的相关问题及几项原创研究。在空间复杂性的衡量方面,提出了关联复杂性网络模型,该模型通过将飞行器间的认知关联性纳入网络之中进行分析,发现若干网络特征会对管制员心理负荷产生重要影响;在时间复杂性的衡量方面,我们将介绍流量的时间分布特性(如峰终效应)将如何对心理负荷产生影响。
大会闭幕式由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亮副研究员主持。
郝宁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对会议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并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未来会积极参加到工程心理学会的各项工作中,参与中国工程心理学建设和发展。
孙向红研究员代表工程心理学专委会致闭幕辞,她赞扬了承办方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高效周到的组织工作,对参会代表表示了诚挚的谢意。孙向红提到今年年会中有三个可喜变化:越来越多新的技术手段融入到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越来越多企业界代表积极参加工程心理学学术活动,以及学术界对工程心理学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最后,孙向红研究员展望了工程心理学未来的发展,期望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同仁加入到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和工作中来。
自成立以来,中国心理学会工程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开展工程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强工程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工作联系与学术交流,推动工程心理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的普及应用。此次学术年会的召开,不仅为我国工程心理学领域科研、教学和产业专家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而且加强了学科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了工程心理学在国家服务和产业合作中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