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下午,我院在俊秀楼223报告厅举办俊秀青年学术俱乐部、上海市脑功能基因重点实验室系列讲座,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博渊未来技术学院、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双聘副教授陈骥作题为“异态人际互动的理论和模型”的学术报告。我院青年教师、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了报告会。报告会由严超教授主持。
目前对精神障碍诊断的不稳定和机制的了解仍不清晰,导致预后和治疗效果难以预测和提升。精准医学被认为是未来医疗发展的方向,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能够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利用计算机建模可以帮助理解精神障碍的发生机制,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计算精神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是将计算技术与精神病学结合,通过多层次、多视角的数据分析,提升对精神障碍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报告中,陈骥副教授基于计算精神病学视角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首先他介绍了其团队开发的识别跨文化、种族及地域代表性症状维度及疾病亚型的在线工具,通过简化和维度化的方法,可以更全面地概括和描述患者的表现,进而解析其机制,为精准治疗提供基础。通过分类和预测建模,明确特异性脑网络标志,将有助于为维度-亚型提供客观指标,进而有效区分和分类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患者。为了提升分析的精确度,其研究团队进一步建立了精神障碍与脑部神经结构和分子关系的链条,探究了重要预测脑区和潜在的分子基础,为识别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和预测患者在认知和情绪维度上的表现提供重要的神经生物-分类学信息。
在精神健康领域,社会功能障碍是精神障碍的一个重要特征,特别是在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中尤为突出。陈骥副教授重点介绍了其研究团队提出的人际计算精神病学理论和方法,指出社会互动的动态特征可以作为评估社会功能障碍的稳定指标。通过双人协作范式,结合动力系统模型与贝叶斯主动推理框架,分析互动中的行为同步性和耦合模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精神障碍患者在社会互动中的复杂行为模式和计算神经机制。
报告结束后,交流环节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就人际互动理论、研究范式、分析方法及应用层面等与陈骥副教授展开了积极的讨论,深化了师生们对计算精神病学研究的认识和理解。
报告人简介
陈骥,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研究院双聘副教授。综合运用信息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医学影像(fMRI, fNIRS)和神经调控等技术,围绕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开展研究与应用。致力于重性精神障碍的异质性解析与精准诊疗,失眠及情绪、认知障碍共病的脑机制探索与转化预测,以及异态社会互动的认知与神经计算机制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在Lancet Psychiatry, Biological Psychiatry、Nature Human Behaviour等领域重要期刊发表文章。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青年科学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