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的学术之路 | 教育+心理+国汉联合举办博士生涯发展沙龙

时间:2024-11-16浏览:10设置

如何在学术之路上寻找研究志趣?怎样做好博士生涯规划?如何实现从博士生到青椒的身份转变?为帮助博士生们更好探索学术生涯发展,11月15日,教育学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在校友之家联合举办“追求卓越的学术之路”博士生生涯发展沙龙。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志、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李燕、教育学部学生事务部主任孙梦等出席,来自三学院不同年级的40余名博士生和高年级硕士生参加活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辅导员丁玉蓉老师主持活动。


王志老师致辞,希望博士生们在专于学术的同时,思考生涯发展,明晰发展方向,以积极的行动向目标跃进。

在沙龙中,学生职业发展中心李铮老师首先介绍了近年来学校博士毕业生就业情况,并着重分析了教育学部、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博士生的就业特点、趋势和具体去向。


人事处师资办博士后业务负责人江新老师介绍了国家和学校层面博士后相关政策,她从中国博士后制度、目前在站博士后及流动站情况、博士后人才计划等项目三方面展开介绍,指出博士后是青年科技人才最活跃的生力军,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博采科学精华,士当为国争光,后辈定能居上”鼓舞同学们奋发进取。


在主题分享环节,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忭以“学术研究之路上做一个‘趣创’者”为主题,与博士生们分享了如何在学术研究中挖掘并延续自己的兴趣,提升综合能力。吴老师强调,博士生应大量阅读吸收知识,大胆创新,要有推动学术发展的勇气和担当。同时,他指出,展示和汇报能力同样重要,学术攀登离不开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吴老师鼓励大家在探索学术的过程中葆有内心的和谐,只有真正找到兴趣所在,才能在学术道路上持之以恒。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明园晨晖学者、助理教授刘伟以“从博士生到青年教师的生涯转变”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经历。刘老师详细讲解了博士期间与大学教职的不同,并强调在这两者之间所需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提出了成为“六边形战士”的概念。特别是在时间管理和状态管理方面,刘老师分享了如何平衡教学、科研与生活,保持高效工作和良好心态的经验。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讲师张宜喆以“认识自我与职业规划”为主题,分享了自己在学术生涯中的宝贵经验。张老师强调,博士生在学术道路上既需要大量阅读文献,提炼观点,同时要深入认识自我,明确职业规划。她指出,热爱能够抵抗现实的压力,学者应在内心的热情与外界的压力之间找到平衡。张老师还提到,博士论文需要用心打磨,注重学术质量,她也鼓励同学们多多参与学术会议,结识同道、深化交流,扩展学术视野。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明园晨晖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曾晨刚以风趣幽默的方式分享了自己的职业心得。曾老师指出,科研要聚焦国家战略,要聚焦社会发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团队合作精神是学术成功的关键,志同道合的团队成员能够高效合作,推动研究进展。他还强调了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对学术工作的影响,并对同学们的求职发展给予了具体建议。


主题分享后,博士生们踊跃提问,就学术发展和生涯选择方面的困惑与主讲嘉宾们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次活动为博士生们搭建了跨学科交流平台,帮助同学们更好了解博士毕业生就业动向,特别是高校就业情况,通过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经验分享,使同学们进一步明晰了发展路径,为追求卓越的学术之路增添了新动能。


文 | 邹海琪

图 | 甘嘉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