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神——一项脑电研究

时间:2018-10-09浏览:521设置

        谈到催眠,你立刻脑补了操控人心的催眠大师?行为匪夷所思的被催眠者?无法摆脱的催眠暗示?植入你潜意识深入的指令?前世的秘密?不好意思,你可能想多了。看看实验室里的催眠暗示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吧!

 

 

       近二十年来,随着催眠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开始使用各种新兴的脑科学技术来探索催眠暗示的神经基础。其中以通过催眠暗示抑制自动化认知(如Stroop效应)的研究最为系统,但是在面临Stroop范式本身的争议时,研究者无法回应到底是催眠暗示本身能够抑制自动化反应,还是其他因素(如反应竞争性)引起的。

       基于这种不忍直视的僵持,我们开始探索新的自动化认知范式来对催眠暗示进行研究,此外,基于以往的研究发现高催眠感受性的人受暗示也更容易,我们还心机地区分了催眠暗示和非催眠暗示,试图真正揭开催眠本身的神秘面纱。

       现在,是时候用一句话吐槽我们的研究结果了,那就是——通过催眠暗示或直接暗示来抑制高催眠感受性者的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都能抑制,效果上没差别。

       为了尽可能说清楚这句让人结巴的话,让我们先弄明白几个概念。

       催眠暗示:在催眠引导后进行暗示。

       非催眠暗示:不经过催眠引导,直接进行暗示。

       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这是在具身情绪视角下已获得广泛研究支持的自动化认知效应,即情绪词的空间信息和情绪效价是紧密联系,如高兴是向上的,难过是向下的。因此,当情绪的效价信息和空间信息一致时,人们对情绪词的识别速度比不一致时快。(对这个效应感兴趣?可参考我们关于空间效价一致性效应的脑电研究Zhang, Hu, Zhang, & Wang, 2015)

       高催眠感受性者:人群中大约有20%的人更容易受到催眠暗示的影响,被称为高催眠感受性者。

具体来说,既然情绪词的识别速度受到向上或向下箭头(空间信息)的影响,如果使用催眠暗示或非催眠暗示,让高催眠感受性的被试忽略这些箭头带来的空间信息,那么这种相对稳定的自动化认知反应是否还存在呢?

       我们选择了以下实验任务(如下图),简单来说,被试被随机分到了催眠暗示组、非催眠暗示组和控制组,其中催眠暗示组的被试在完成任务前进行了催眠引导加暗示,非催眠暗示组进行了暗示,控制组的被试不做操作(暗示语见论文最后彩蛋。。。)。接下来,三组被试都需要在电脑上完成同样的任务,即在一个情绪词或中性词呈现之前,先提供给被试向上或向下的箭头启动,并要求被试尽可能快速且准确的判断这个词汇是否具有情绪含义。

 

       行为实验的结果发现,在催眠暗示组和非催眠暗示组,箭头的启动效应都被抑制了,但是,在不做任何暗示的控制组,这种效应稳定的存在(如下图)。

 

 

      脑电实验的结果同样发现,在控制组,和早期注意相关的P2成分在空间信息和情绪效价信息一致时比不一致时更大,但是这种P2增大的效应在催眠暗示组和非催眠暗示组都消失了(如下图),由此提示了这两个组的高感受性被试可能是在暗示的作用下根本没有注意到箭头(空间信息)。

 

 

       此外,在和动机注意相关的LPC成分上,我们发现,对于高感受性被试来说,直接暗示他们不要注意箭头可能起到了反作用,他们反而过分聚焦在向下箭头引发的负性情绪加工上(此处是万万没想到系列,可能有待于进一步对高催眠感受性者的直接暗示机制进行脑科学研究)

      必须说明的是,我们只研究了高感人群;我们只使用了空间效价一致性任务;我们还在实验室里使用了标准化的催眠引导过程,要知道,在实验室之外,对不同个体的引导过程是完全个性化的。非常欢迎大家下载原文寻找槽点或和我们讨论后续研究点。

      本研究近日发表于期刊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SCI, IF: 2.52)。 心理学院讲师张亚为第一作者,库逸轩教授为通讯作者,王岩讲师为第二作者。研究得到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7JC4041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DA323)等基金的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Y., Wang, Y., & Ku, Y.X. (2018). Hypnotic and non-hypnotic suggestion to ignore pre-cues decreases space-valence congruency effects in highly hypnotizable individuals.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65, 293-303.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