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举办2022年度校庆学术报告会

时间:2022-10-31浏览:154设置


1028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22年度校庆学术报告会在普陀校区俊秀楼223报告厅举办。院长周晓林,党委书记方媛,副院长郝宁出席会议;紫江青年学者高晓雪、罗艺、尹大志,副教授汪晨波、杨莹、严超,明园晨晖学者余汝其、刘欣阳,博士后周晨等作学术报告,200师生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会。报告会由陈曦、高晓雪主持。


在开幕致辞中,周晓林院长对近年来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他指出在申报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方面学院仍有较大努力空间。他希望广大师生追求卓越,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做高水平研究。周院长还强调了博士生培养在学院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师生共同成长。


周晓林院长线上致辞


在上午的报告会中,紫江青年学者高晓雪介绍了强迫性人格障碍中与内疚相关的人际功能障碍,探讨强迫性人格障碍个体与健康对照在内疚相关人际反应背景下的行为差异,发现相比于健康群体,强迫型人格障碍患者更容易受到内疚情绪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人际功能障碍。



汪晨波副教授围绕疼痛抑制社会反馈信息加工并增加攻击行为展开报告,聚焦疼痛如何改变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社会信息加工,采用社会网络攻击任务范式和fMRI技术揭示疼痛通过改变社会信息加工从而引起攻击行为的行为学与认知神经机制。



杨莹副教授介绍和厘清了自我关怀的概念,聚焦于青少年的自我关怀功能及其促进效果。



严超副教授介绍了重度抑郁青少年的奖励敏感性,并探讨了奖励敏感性在童年创伤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潜在作用,表明受损和无法维持的奖励敏感性可能是青少年重度抑郁患者快感缺乏的重要标志。



在下午的报告会上,紫江青年学者罗艺从社会规范、互惠、心理健康等角度探讨了社会决策及其脑机制,从外部环境作用和个体差异两个角度介绍了个体如何做出恰当或偏离的社会决策及其神经机制,为如何理解社会行为与帮助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周晨博士后基于人类在社会空间中的行走问题,采用虚拟现实技术探究了人类的空间行走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社会特性的影响,结合行为学计算建模方法构建了社会行走模型,发现基于社会认知特性的人类行走计算模型能有效提升机器人拟人性。



明园晨晖学者余汝其介绍了视觉规律学习对信息分块和对将来预期的影响作用,聚焦于人类为何会不间断地去自动学习环境中简单而基础的规律,探索规律学习后发生的一系列物体认知改变。



明园晨晖学者刘欣阳从脑影像、电生理、遗传学视角,探讨了面孔加工特异性的认知神经机制,从个体差异角度揭示了面孔加工认知特异性对脑结构分化的影响,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新解读。



紫江青年学者尹大志报告了基于概率功能连接的活动流模型研究,基于动态脑网络框架下的概率功能连接作为路径建立活动流映射模型,以探究任务诱发和自发这两种基本脑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解析高级认知过程和功能系统之间的机制关系。




每个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都围绕报告的实验设计、分析方法、实践应用等多个方面踊跃提问,报告者对问题逐一详细回答,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思辨氛围浓厚。



 


闭幕式上,郝宁副院长对报告会作点评和总结。他首先对各位老师的报告内容给予了肯定,同时向师生们未来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一、科学研究要坚持四个面向,尤其要特别关注国家需求和社会需要;二、心理学研究要更多地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三、研究方法要更加注重新技术和计算建模的应用。



院党委书记方媛对此次校庆学术报告会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她介绍了学院目前的人才队伍建设情况,希望青年老师们再接再厉,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热烈的掌声中,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举办2022年度校庆学术报告会圆满落幕。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