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要求,研讨心理学拔尖学生的培养体系,交流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经验,增强基地学生间学习科研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承办,四川声复康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华东师大科教仪器有限公司、深圳市瀚翔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于2021年7月28日至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召开。
陕西师范大学校长游旭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白学军教授(线上),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林丹华教授,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理学部副主任沈模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党委书记乔志宏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何先友教授,浙江大学心理学系主任何贵兵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罗照盛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靳宇倡教授,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郑淑杰教授,四川轻化工大学心理系主任刘广林,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方媛,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等院校的80余位专家学者和心理学拔尖学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另有百余人在线参与了会议。
本次会议聚焦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能力达成等方面展开研讨与经验交流,探讨中国特色的未来心理学科学家的培养体系。会议进行了9场精彩的专家报告、拔尖人才培养方案专题研讨、拔尖学生论坛和实践基地参访等多种交流形式。
28日上午的开幕式上,戴立益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我校向与会专家和学生表示欢迎。他指出,作为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确立了“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面向世界一流大学定位,“更新观念”“改变思维”,启动拔尖学生培养2.0。心理学学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优势学科,本科生培养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1997年获得首批心理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2019年进入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获批拔尖学生2.0培养基地。该基地将充分整合学院-学校-社会等优质资源,以心理学科基础知识、科学思维、先进技术、创新精神为核心培养内容,贯彻“厚基础、强学习、创新知”的培养理念,探索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心理学创新人才育人模式与体系。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可以探索出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引领新时代全国心理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输送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心理学专业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致辞
周晓林教授代表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欢迎与会专家和学生。他提到,心理学在国家基础学科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在此背景下,我们除了需要交流经验之外,还需要对未来的工作方向进行讨论,并需要通过此次会议来提高拔尖学生致力于心理科学发展的信心和斗志。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周晓林致辞
为了更好的培养心理学拔尖人才,增强基地学生间学习科研交流,会议决定成立“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联盟”。部分领导、专家上台共同为“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联盟”揭牌,现场掌声雷动,气氛热烈。
“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联盟”成立仪式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李先春教授主持主持开幕式
在大会报告环节,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首先作了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拔尖人才?”的大会报告。周晓林教授指出,培养拔尖人才的总体思路是,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通过完善选拔拔尖人才的模式、健全培养的机制,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培养一批勇攀科学高峰、推动科学文化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具体而言,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跨学科领域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在课程方面设计方面,强调通识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与科学前沿课程的设计,更加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学位模式上,可以推广心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双学位模式。
北京大学周晓林教授作大会报告
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作了题为“耐挫心理的结构与促进的实验研究”的报告。白学军教授指出,学生要坚韧乐观,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个体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的耐挫过程。面对失败或挫折,为什么有人不轻易放弃,而有些人却不愿多尝试,轻易放弃?白学军教授团队通过五项研究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白学军教授认为耐挫心理包括醒悟、坚信、乐观和可控四个因素。高耐挫大学生在经历连续失败后,其心理变化小;低耐挫大学生在经历连续失败后,心理变化大。连续成功能使高、低耐挫大学生的心理向积极方面转变。阅读科学家耐挫故事,能促进大学生的耐挫心理。
天津师范大学白学军教授线上作大会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林龙年教授作了题为“解码大脑”的报告。林龙年教授首先用一段生动有趣的视频引出了分享主题。他指出,大脑结构的最小功能单位是神经元,而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人类脑有85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上平均有上万个突触。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客观实体,最初,研究人员采用脑图谱的方式来呈现神经元。但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研究人员无法窥探神经元的动态变化。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双光子显微镜钙成像技术、等脑活动图谱研究方式的不断优化,对脑活动的时间、空间分辨率也在日益提升,而与此同时逐渐庞大的数据荷载,使得芯片化、无线化成为大势所趋。
华东师范大学林龙年教授作大会报告
浙江大学沈模卫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信息收益的选择性注意”的报告。沈模卫教授从一个特别的视角,重新认识“注意”概念。他指出,通常我们认为“注意”是一种心理结构,是一种资源,但注意不该被看作是客观实体,而应当被理解为一种现象。在人们进行注意选择的时候,实质上是在进行信息搜寻。而如果从信息论的视角下来理解信息搜寻过程,则可能会对“选择性注意”及“注意转移”有不同的理解。根据信息论中的概念可以推论,预期信息增益越大,表明信息搜寻行为预期可获得的信息量越高,越会产生该行为。沈模卫教授团队用实验证明,人类会对具有更高预期信息增益的目标投入更多的注意资源,即选择性注意遵循逾期信息增益最大化原则。
浙江大学沈模卫教授作大会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蒯曙光教授作了题为“利用虚拟现实定量化测定个体防御空间的大小”的报告。蒯曙光教授认为,每个人在其周围存在着一个个体防御空间。当别人闯入其个体防御空间时,人就会感到威胁和不舒服。之前的研究主要从概念化的角度定义了人类的个体防御空间,但是缺乏对个体防御空间及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化的量化分析。蒯曙光教授团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停止距离的实验范式测量了一个人在不同条件下个体防御空间大小。研究发现,个体防御空间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域,而是随着周围环境而动态的调整。在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中,参与者的个人范围比较小,而当处于危险的情况下,参与者则需要更大的个体防御空间。社会拥挤会减少个体防御空间的大小。此外,这种个体防御空间的减少只发生在安全和友好的社会场景中。当危险的场景出现时,个体防御空间并没有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该结果为环境设计和智能机器人交互设计提供了指导。
华东师范大学蒯曙光教授作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作了题为“教学相长:选择研究主题的过程和体会”的报告。苏彦捷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主题选择的几种途径。系统方法有文献阅读和学术报告,而非系统的方法则包括灵感、意外发现、生活经验等。在综合考虑其可检验性及成功可能性以后,可以通过非系统的方法来选择研究主题。而面对不符合预期的结果,也不要轻易放弃,密切的联系生活与现实,充分的尊重并利用学生的兴趣,有价值且可行的选题则比比皆是。
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作大会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通过在线方式,作了题为“心理学的人文基础”的报告。郭永玉教授认为,作为中国的心理学研究者,一要保持对中外历史知识的学习,二要保持对中西思想史的学习,三要保持对社会科学界的关注,特别是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界著名人物在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提出问题的敏感性,知道问题的重要性,把握问题的方向性。
南京师范大学郭永玉教授线上作大会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教授作了题为“基于中国文化的神经美学探讨”的报告。何先友教授谈到,随着实验美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心理学中产生了一门新的分支——神经美学。该领域的研究,旨在探索视觉艺术以及非艺术品与大脑活动的关系。何先友教授团队采用象形文字作为实验材料,探索了汉字字形审美的加工机制。发现美与丑的判断受到客体固有属性及主观建构的两方面影响。何先友教授还介绍了该团队正在开展“环境美育及神经机制研究”、“面孔老化效应的认知与神经基础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何先友教授作大会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贺樑教授作了题为“个性化推荐技术中的心理要素”的报告。贺樑教授指出,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可以用来探究人类真实心智,这也将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进阶研究方向,通过两者的结合,我们将能更精准地感知和识别人类的心理,更拟人地做出交互应答,从而为我们打造更优质的服务。当前,心理学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尚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心理要素的探知、心理状态的模拟都还存在不少技术难点,有待心理学和人工智能开展交叉研究。贺樑教授介绍了其团队正在开展的“从语音和文本中识别情感”、“推荐系统中的性格及情绪引入”等方面的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贺樑教授作大会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乔志宏教授、浙江大学何贵兵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罗照盛教授、复旦大学陈斌斌副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报告。
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研讨
在29日上午的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胡思源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先春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学兰教授、浙江大学高在峰教授、西南大学曹贵康副教授、江西师范大学罗照盛教授分别从拔尖人才的学生选拔、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介绍了本校心理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方案。在交流环节,与会专家围绕如何培育世界一流心理学人才、制定更合理的本科生推免方案、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方案研讨
介绍心理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
与会专家交流研讨
实践基地参访
29日上午,会议组织参会的心理学拔尖学生分别赴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字节跳动上海公司总部等华东师范大学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实践基地从公司的发展历史、企业文化、主营业务与产品,向参访同学们深度地展示了心理学在企业/行业的广泛应用及广阔的发展前景。参访同学与公司介绍人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赴深兰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参观
赴字节跳动上海公司总部参观
本科生论坛
本次会议组织了四场本科生论坛,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胡思源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刘学兰教授、浙江大学高在峰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先春教授主持。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15位本科生,围绕称呼语对年轻女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疫情下不同负性情绪效价强度对青年人和中年人定向遗忘的影响、工作记忆与动作控制是否共享认知资源、人们真的更信任干净的人吗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本科生论坛
闭幕式
闭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李先春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的学术交流意义,并向全体参会者表达感谢,同时,对心理学拔尖学生的未来成长寄予了热切期望。华南师范大学刘学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胡思源副教授和李先春教授一同为荣获“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优秀论文奖”的学生颁奖。
颁发“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在热烈的掌声中,“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圆满落幕。
附:“首届心理学拔尖学生培养研讨会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
冯筱宸(西南大学):疫情下不同负性情绪效价强度对青年人和中年人定向遗忘的影响
苌琦(华东师范大学):People prefer retuning trajectory rather than speed to avoid collisions with others
李春宇(北京师范大学):调节定向及信息框架对大学生求助行为的影响
张珂(北京师范大学):知耻而后勇吗?——身体监视影响体育运动量的并行中介机制
陈昭铭(华南师范大学):短期正念冥想让撒谎者更不诚实
殷琳媛(华南师范大学):人们真的更信任干净的人吗?——不同的情境显著性下具身线索对认知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