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院长周晓林教授为学院本科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别作学业指导

时间:2022-04-01浏览:315设置


326-27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名誉院长周晓林教授,通过线上方式,分别为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作了《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和《心理学拔尖人才培养》两场专题讲座。讲座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郝宁教授、应用心理系系主任陆静怡教授分别主持。


在学位论文指导专题讲座中,周晓林教授从“研究生培养”入手,首先介绍了国内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及培养现状。他指出研究生训练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同学们“面对挫折,学会如何从失败中领悟真谛”。论文写作和发表也是研究生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究生阶段所培养的思维能力、科学态度、学习和研究能力,都是为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所做的重要准备。周晓林教授建议同学们要以积极开放的态度来对待外界、对待机遇。


(郝宁教授主持学位论文指导专题讲座


(周晓林教授指出硕士阶段所培养的重要研究能力)


接下来,周晓林教授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硕士毕业论文的现状展开,以“两个基本要求” ——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为线索,串联起硕士论文写作结构中每一部分的重点,并从指导性和实用性的角度指出了论文写作的要点和难点。

随后,周晓林教授按照论文标题、摘要、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的顺序,更加深入、细致地讲解了论文写作各个部分的具体要求。通过正反面例子直观而清晰地展示了什么是好的写作方式、什么样的写作方式容易“踩雷”。周晓林教授认为,论文是一个人生的记录,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应以“中规中矩”为最低要求,尽力去做到“精彩”。


(学生在宿舍参加活动)


在交流环节,针对如何“选题”的相关问题,周晓林教授强调,在选题困难时一定要大量读文献,无论是根据题目读文献还是从文献中找题目,都要对文献进行归纳、总结。针对“质性研究”的相关问题,周晓林教授认为,质性研究是在提出假设,但不能够验证假设,一个好的质性研究必须在高度完整的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关于同学们在会议聊天区的积极提问,郝宁教授也进行了相应的补充解答。


在心理学拔尖人才培养的专题讲座中,周晓林教授首先为学院的本科生讲解了作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目的,旨在建设英才培养基地,包括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采用“三师”制)创新学习方式,深入探索书院制模式提升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等建设内容。

接着,周晓林教授依据一项关于学科交叉的研究结果,强调心理学不仅是构成现代科学体系的支柱学科,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价值(如提高大众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近年来,心理学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普遍重视。周晓林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心理学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周晓林教授指出尽管中国本科心理学系增多,中美心理学人才培养数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中国心理学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随后,周晓林教授向同学们讲解了《心理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周晓林教授着重强调了“写作能力”,他认为写作能力是一项必备技能,但当代本科生恰恰非常缺乏这一能力,需要在本科阶段着力培养。

周晓林教授进一步向同学们提出了“54321”的要求,即掌握5项专业技能,参加4次学术会议,在3个不同实验室学习,参与2个科研项目,发表1篇学术论文。周晓林教授表示,他眼中的“理想本科生”应该具有这样的品质,即要拥有远大的理想、坚定的志向、求知的欲望、主动的态度、能吃苦耐劳、不怕挫折、认知细致、思维缜密。

讲座最后,周晓林教授鼓励同学们,要心怀梦想,树立科技报国志向,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聪明才智。




《学位论文写作指导》和《心理学拔尖人才培养》两场专题讲座正值我校“7+7”疫情封控期间,周晓林教授的讲座给疫情封控期间的同学们指明了奋斗方向,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们莫大的鼓舞。

除安排有针对性的系列专题讲座外,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还面向校内学生开通了“在线同辈互助心理支持平台”,助力因疫情处于封闭管理中的学生们,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文:岳雅萌、袁艺轩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