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隔离期间的心理适应漫谈

时间:2022-03-21浏览:302设置


 近期上海疫情反复,课堂重回“线上教学”模式,如何保持良好心态,在家也能保持高效学习和生活?2022320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会邀请刘俊升教授及其两位研究生,我院二年级博士生周同和美国马里兰大学三年级博士生任慧广,针对疫情隔离期间的心理适应开展分享。会议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李婕主持,我院70师生线上参与活动。



 活动伊始,刘俊升教授和两位同学交流了疫情期间的个人状态。任慧广分享了自己在美国隔离半年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周同分享了经历三次隔离的心情和想法。刘俊升教授认为,隔离情况下个人状态的觉察至关重要。周同认为由于宿舍条件的影响,个人独处的需要被侵蚀,觉察到个人情绪是调节的第一步。疫情隔离情境下,容易出现压力源的累积效应,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纸笔记录的方式把内心的情绪波动记录下来,尝试解决,避免出现更大的矛盾。周同还提出,主动找到心理资源是解决个人压力的有效途径。

任慧广认为人是有心理弹性(resilient)的,除此以外,寻找不同的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建立更多层面的社会支持,给不同社会支持赋予不同的角色,也对个人适应疫情隔离状态非常有帮助。





 刘俊升教授在总结中认为,个体对疫情的看法也会影响到个体的压力感知。面对不确定性,需要保持谨慎的信息管理和乐观的心态。此外,可以做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变,例如保持一定量的运动、参与志愿者活动等。任慧广给出“每天记录三件积极的事情”的建议,通过叙事逐步改变自己的认知图式。周同也建议大家学以致用,去亲身实践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此次线上活动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在疫情隔离期间调整心态提供了帮助,为各年级有志于疫情相关学术研究的同学提供了可行的视角。

 刘俊升教授课题组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社会情绪功能的发展。在新冠疫情期间,课题组关注并追踪了疫情背景下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适应,及相关的个人特点和家庭环境因素,其研究成果发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等期刊上。

/何丹妮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