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互动模式对团体创造力的影响 ——郝宁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期刊Cerebral Cortex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时间:2018-09-09浏览:3573设置

       团体创造力(group creativity)指团体成员共同产生新颖的且有适用性的观念、问题解决方法、产品、服务、过程和流程的能力。前人研究表明,只有在团队成员进行深入有效的互动时,团队内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团队的创造潜能才可能被激发(Gilson and Shalley 2004; Hargadon and Bechky 2006; van Knippenberg et al. 2004; Vera and Crossan 2005)。合作与竞争作为两种主要的人际互动模式,其对团队成员间的互动有效性可能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表现。我院郝宁教授课题组试图探究不同类型的人际互动模式(合作 vs. 竞争)对团体创造表现的影响及背后的脑-脑间互动神经机制。

       为研究上述问题,郝宁教授课题组随机招募被试104名,组成52组两人小组。每组被试随机分配到两种任务类型条件下(创造力任务vs. 非创造力任务)(创造力任务为AUT, Alternative Uses Task;非创造力任务为OCT, Object characteristic task),并分别在合作和竞争模式下各完成一个任务。该实验为2(被试间:任务类型)×2(被试内:互动模式)的混合实验设计,共四种条件:AUT&合作/AUT&竞争/OCT&合作/OCT&竞争。在任务期间,主试使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同时观测记录两个个体在前额叶脑区和右侧颞顶脑区的脑活动变化(见图1)。研究者根据这些脑活动变化计算团队内部个体的脑间活动同步性(interpersonal brain synchronization, IBS)。

 

图1实验设置. (A) 实验场景 (B) 额叶光极板 (C)右侧颞顶联合区光极板 (D) AUT任务. (E)OCT任务. -(R)- 基线; -(I)- 指导语; -(Cooperation/Competition)- 合作/竞争

 

       行为结果表明,无论是在AUT还是OCT任务上,合作条件下的两人小组均有更优的表现(见图2)。此外,在AUT上,合作模式条件下的两人小组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合作行为(他们更倾向于在对方的观点上建构自己的新观点)。fNIRS结果显示,“AUT&合作”条件下的两人小组在右侧背外侧前额叶(r-DLPFC)和右侧颞顶联合区(r-TPJ)的IBS相对于基线有显著提升(见图3, 图4)。在r-DLPFC和r-TPJ上,“AUT&合作”条件下的IBS均显著高于其他条件下的IBS(见图3, 图4),然而,“OCT&合作”和“OCT&竞争”两条件下的IBS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该IBS特异于创造力任务。此外,在“AUT&合作”条件下,以上两个脑区的IBS与团队内部的合作行为水平存在正相关(见图5),在r-DLPFC上的IBS与团队创造力表现存在正相关(见图5)。同时,在“AUT&合作”条件下,我们还发现个体间不同脑区间的IBS也表现出了显著提升,且其条件间差异与上述相同脑区IBS结果模式非常类似(见图6)。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BS可以作为个体间进行合作性互动、信息交流的一种神经指标(Baker et al., 2016; Cui et al., 2012; Jiang et al. 2012; Liu et al. 2017; Nozawa et al. 2016; Pan et al., 2017)。在本研究中,“AUT&合作”条件下的IBS与团队内部的合作行为水平表现出正相关。据此,上述结果可能表明合作的互动模式能够促进团队内部的人际互动以及信息交流,从而使得团队内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促进其团队的整体创造表现。

 

图2任务表现. (A) 不同互动模式下的AUT和OCT流畅性得分. (B) 不同互动模式下的AUT独特性得分. (C) 不同互动模式下的合作行为水平

 

图3前额叶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

 

图4右侧颞顶联合区的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

 

图5脑间活动同步性与团队表现的相关结果

 

图6不同脑区间脑间活动同步性差异

 

       已往的团体创造力研究大多局限于行为层面。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探究了多种因素对团体创造表现的影响。然而,这些不同因素是怎样通过影响团体创造活动中个体间的互动过程进而影响团体创造表现,仍缺乏有力的实证研究加以解释。本研究揭示了不同互动模式对团体创造活动中合作行为和创造表现的影响,并揭示了效应背后的脑-脑间互动神经机制,为团体创造力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

      本研究已在线发表于Cerebral Cortex 杂志(SCI, 5-Year IF: 6.800)。博士生卢克龙和硕士生薛花为共同第一作者,郝宁教授为通讯作者。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特聘专任副教授Takayuki Nozawa参与了论文结果讨论和论文写作。该研究受到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16SG2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17BSH00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7YJA190007)的资助。本研究的完整数据结果在美国南俄勒冈大学举办的创造力大会上(2018.8)进行了口头报告。

       社会互动过程背后的脑-脑间互动神经活动是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近年来,郝宁教授课题组采用近红外成像技术,通过同时扫描多人大脑活动的方法,揭示不同因素对团队创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及其背后脑-脑间互动神经机制。此前,该课题组探究了不同类型的能力组配(如由低创造力或高创造力个体组成的团队)对团体创造表现的影响及背后的脑-脑间互动神经机制,相关结果也已发表在NeuroImage杂志 (Xue et al., 2018)。

 

论文信息:(#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Lu, K. (#), Xue, H. (#), Nozawa, T., Hao, N. *(2018). Cooperation makes a group be more creative. Cerebral Cortex. Online. doi: 10.1093/cercor/bhy215

Xue, H. (#), Lu, K. (#), & Hao, N. * (2018). Cooperation makes two less-creative individuals turn into a highly-creative pair. NeuroImage, 172, 527-537. doi: 10.1016/j.neuroimage.2018.02.00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