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李先春博士带领的本科生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即将发表在《心理学报》上

时间:2012-11-09浏览:15944设置

        最近,李先春博士带领的研究小组以返回抑制效应为出发点,研究了面孔性别辨认过程中的性别差异,该研究发现在面孔性别辨认任务中,男女被试对面孔辨别中的返回抑制量没有显著差别,此结果表为返回抑制的盲目机制提供了证据。有趣的是,处于不同生理周期的女性对异性和同性面孔性别的辨认中表现出显著不同的返回抑制效应,表明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与面孔性别和生理周期的交互作用有关,同时他们推测面孔性别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可能依赖于观察者对性信息的敏感性。本研究成果即将发表《心理学报》上。

        值得一提的是,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由我院本科生完成的,她们对科研的浓厚兴趣和不懈努力值得我院所有学生学习。希望我院学生的科研贡献率越来越高。

 

附:本研究的摘要

面孔性别辨认中返回抑制效应的性别差异

徐丹妮  张佳悦  李先春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采用线索-靶子实验范式, 要求被试完成面孔性别辨认任务, 从注意定向方面探讨面孔性别靶刺激返回抑制效应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有效线索位置上面孔性别靶刺激的反应时均显著长于无效线索位置上的面孔性别靶刺激的反应时, 即表现出明显的返回抑制效应。进一步分析显示, 男性被试对同性和异性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无显著差异, 表明男性对面孔刺激的返回抑制不受面孔性别的影响; 而卵泡期女性对异性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显著小于黄体期女性, 表明女性对面孔靶刺激的返回抑制量与面孔性别和生理周期的交互作用有关。这些结果再一次为返回抑制的盲目机制提供了部分实验证据, 同时我们推测面孔性别对返回抑制的影响可能依赖于观察者对性信息的敏感性。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