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

时间:2011-11-22浏览:15404设置

 

席居哲1,3  左志宏2   桑标1
(1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上海 200062)  (2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海 200062)
(3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Center for 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University of Kansas, Lawrence, KS 66045-7556, USA)
    缘何一些儿童曾经历或正经历严重压力/逆境却摧而不垮甚或愈挫弥坚,积极茁壮地成长呢?这是心理韧性(resilience)研究的核心命题。面对当前学界对待诸多可能增进心理韧性的因子时,将诸层面相关因子并行处置、形成主次不明的测量驱动局面,笔者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提出:心理韧性及其发展研究应该着力突出身处逆境中的人的特征,决定压力/逆境经历儿童发展个体差异的,从根本上来说,与儿童的主体性作用休戚相关。若儿童缺乏这种合宜的主体性作用,即使外界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但如果这种帮助没有内化为儿童自身的发展动力,从长期看,儿童发展出心理韧性的可能性将大为减少。儿童的主体性作用特别是儿童对自己的处境、能力的觉知,对身边他人心理及关系的合宜判断, 将儿童置于压力/逆境有效应对的核心,这个核心是“司令部”,担负着个体对环境(包括物理的和社会的)分析与判断,对资源的把握及利用,并依据自身社会能力采取应对行动,增强应对的有效性等职责。其中,身处严重压力/逆境者能力自我觉知与自我效能对于心理韧性发展的重要意蕴日渐受到关注,但结果与发现却很不一致;对于心理韧性儿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已有研究多从外显层面进行,尚鲜见内隐层面的研究与探讨。基于此,本研究探究了相比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心理韧性儿童在社会能力自我觉知、自我效能感方面有何特点,在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及自我效能诸维度上存在何种差异态势,以对前人结果不一的研究提供更多证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两组儿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实际社会能力之差异态势,以及内隐社会能力自我觉知是否存在不同。利用量表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对经由汇聚操作法筛选出的99名心理韧性儿童和176名缺乏心理韧性儿童,分别测量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与内隐自我觉知,并从2个信息源多角度测量其实际社会能力。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儿童比缺乏心理韧性儿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关联;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低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显著正相关,缺乏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接近于其实社会际能力但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两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与实际社会能力之差的差异极其显著;心理韧性儿童在内隐社会能力自我觉知测验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上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这提示,外显上谨慎一致的高水平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和内隐上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或为心理韧性发展的主体性机制原因之一。
(载于《心理学报》, 2011, 43(9): 1026-1037)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