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择偶决策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

时间:2011-03-13浏览:12992设置

作者: 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 ║ 日期: 2011/03/11 



        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可见,择偶对女性来说是一种至关重要人生决策,直接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未来的前途。那么,年轻女性择偶时更看重候选对象身上的哪些属性或条件?在如此重要的人生决策中当事人能够保持完全的理性吗?虽然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们都对这些问题做过研究和探讨,但大都是采用查阅征婚广告、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直接收集数据的,较少采用实验方法来间接地探讨择偶偏好,且得到的结果并不一致。 

    本研究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思路出发,依据当代决策问题研究的最新理论和观点,采用一系列信息板来模拟女性择偶决策任务,在特定条件下,较为具体地探讨了上述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考证了以下假设:(1)被试在完成信息板任务时间接表现出来的线索偏好将不完全等同于主观评估给出的线索偏好;(2)择偶决策是一个有限理性的启发式过程,且时间限制和候选人数量(任务复杂性)将影响被试完成择偶决策时的信息加工方式;(3)增加候选人的数量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决策后的满意度。 

    20-33岁未婚女性71人参加了实验。每个信息板的“行”给出4或8名候选人,“列”给出了经过预备研究选择出来的女性择偶时较为重视的8条线索。被试的任务是在不同时间限制条件(时间宽裕/时间紧迫)下通过点开信息板上的各个单元格查看候选人的相关信息在候选人中做出选择,并给出对所做选择的满意程度。记录其每条线索的平均点击次数、每条线索的平均加工时间、平均决策时间、搜索深度、搜索模式等因变量。 

    结果发现:(1)无论在对8条择偶线索的主观评分(外显测量)还是平均点击次数(内隐测量)上,候选人的性格、健康状况、责任心都是女性择偶时优先考虑的线索;(2)被试在完成信息板任务时间接表现出来的线索偏好不完全等同于主观评估给出的线索偏好:外貌和住房均由直接主观评分(外显测量)上的排名靠后而转变为间接点击次数(内隐测量)上的排名居中,跃升了三个位次,而发展前途则由直接主观评分中的排名靠前而转变为间接点击次数上的排名靠后,下降了四个位次。(3)择偶决策是一个有限理性的启发式搜索过程,且时间紧迫性和候选人的数量影响被试对择偶线索的信息加工方式。(4)候选人数量与择偶满意度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增加候选人的数量不一定能够提高择偶决策的满意度。 

    虽然只是采用信息板技术进行的实验模拟研究,但这项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要想知道当事人内心深处隐藏的择偶偏好,需要采用更加间接的手段和方法;人们并非是非常理性地依据候选人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合理计算做出择偶决策的;择偶时可供挑选的对象越多未必越好。 

  

    该文已经发表在《心理学报》上: 

    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2011). 女性择偶决策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心理学报,43(1),21-29.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