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召开课程思政专题研讨会

时间:2019-06-28浏览:633设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已成为上海高校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实践探索模式。

为了使学院教职工更好理解“课程思政”,贯彻落实这一模式,620日下午,我院邀请教务处副处长谭红岩,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杜震宇,中文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吕志峰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闫方洁等老师,以课程思政为主题,与我院教师进行交流分享。院党委书记方媛、院党委副书记庄瑜、副院长郝宁、部分专任教师、实验员、行政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庄瑜主持。

院党委书记方媛首先发言表示,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并支持有意愿的教师投入课程思政的实践中。

吕志峰从文科教师的角度谈到对“课程思政”的几点感受。一是课程思政不等于思政课程,对立的是立德树人的核心通过课程来实现,这个前提一定要和教师讲清楚,否则容易招致反感。二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定要围绕立德树人,而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范围是很大的。三要深入挖掘,恰当育人,而不仅仅只培养一种特定的精神。四是在教学上,老师要精心准备,但是上课时不动声色,润物无声。五是老师要把课程评价的问题考虑到。

谭红岩强调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提出要从学科、专业层面出一个课程思政的专业指南,在专业建设下推行课程思政。为了思政而思政,会打乱老师自己的上课节奏,应当将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合到专业上。心理学院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课程思政的评价方式,如何凸显课程思政,需要老师贡献智慧,积极参与配合进来。

杜震宇从理科教师的视角出发,强调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和认可问题,提出与专业课的特征和理科老师的特点相关的5大问题并一一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具体提出理工科和课程思政结合的原则是尊重理工科课程的专业教学体系,保障理工科课程的完整知识体系,维护理工科课程的学科价值体系。认为理工科的课程思政具有普适性,专业性,间接性,便利性,亲和性,牢固性六大特征,教学策略应强调发源知识体系中价值观,彰显事实楷模的先进性,突出国际名声关联度,强化真实可信的事业生活指导感等,并提出六上(亲、新、变、润、实、专)六忌(离、旧、僵、硬、浮、烂)原则。

闫方洁随后发表了自己对于课程思政的理解,认为只要怀着育人的心,就是在做课程思政的工作,课程思政其实就是大学育人的回归。老师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和接受很重要,要从局部分散的视角到整体的整合的格局来看。育人的效果是具有延后性的,老师不要先把自己框起来,要结合时代的需求。心理学学科本身就带有天然的科学价值观,课程思政的元素自然就显现出来了。


四位教师对课程思政的分析和解读,使我院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含义和如何推行课程思政,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更为全面的认识,大家还就具体的问题作了讨论,研讨会效果收效良好。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