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三角心理学青年学者论坛圆满闭幕

时间:2019-04-23浏览:319设置

2019419-20日,“长三角•心青年”首届长三角心理学青年学者论坛在我院成功召开。本次论坛旨在积极响应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促进长三角地区心理学科的交流和发展,尤其是为心理学青年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市脑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心理学会主办,上海华东师大科教仪器有限公司、成都声复康科技有限公司协办。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14所高校的21名青年学者相聚俊秀楼,带来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19日上午的开幕式由郝宁副院长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院长(兼)梅兵首先致辞,对各位报告者与来宾表示感谢与欢迎。梅兵表示,此次长三角心理学青年学者论坛的开坛首秀是对国家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同时她提出心理学科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而青年更是心理学科发展的生力军。长三角地区的心理学青年研究者应该互补优势、协同合作,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共同推动心理学的进步。


梅兵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周晓林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本次论坛的祝贺。周晓林指出,长三角心理学青年学者论坛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心理学未来发展的趋势。他期望青年学者应努力推进心理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心理学研究在国际学界的影响力。


周晓林


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卢家楣同样对本次论坛表示祝贺。卢家楣提到,当前国家发展提出了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需求,心理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推进构建美好生活、健康社会的共同目标。


卢家楣


19日上午的主旨报告中,浙江大学研究员陈辉以“注意与工作记忆交互”的新视角探讨了注意的认知机制,他在报告中介绍了“记忆编码损耗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马燚娜在介绍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取向与关键科学问题基础上,报告了关于催产素在社会价值表征过程中对杏仁核调节机制的结果;浙江大学研究员丁鼐介绍了大脑对语言单元的表征方式,以及语音节奏的认知神经加工过程;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蒯曙光介绍了利用虚拟现实定量化测量人类社会交互空间的方法,提出了人类社会引力场模型。

主旨报告


19日下午的专题报告(一)为“社会心理与健康”专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徐慰、宁波大学副教授尹军、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宋永宁、上海交通大学胡杨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段锦云进行了学术报告,主题涉及基于动态评估的正念测量与研究、基于他人受益信息的社会交互意图识别、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表情模仿、精神障碍中顶叶记忆网络的研究,以及心理距离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专题报告(一)


19日下午专题报告(二)为“知觉与认知加工”专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蔡丹、上海体育大学副教授陈静、苏州大学副教授廖渝、河海大学副教授沈汪兵,分别介绍了在数学学习困难小学生的执行功能训练、眼动对视觉加工的调控、大脑运动区节律的发展及其功能意义、创造过程中心身体验的心理结构和表征等主题的新近研究。


专题报告(二)


20日上午专题报告(三)为“语言加工与心理统计”专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罗俊龙、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Lily Tao,同济大学副教授蒋晓鸣、浙江大学研究员戴俊毅进行了学术报告,内容包括基于镶嵌汉字任务进行快速分析过程的加工机制、双语语言控制及领域普遍性认知功能在语言加工中的作用、言语韵律和说话者嗓音在编码人际立场中的作用,以及贝叶斯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势。


专题报告(三)


在专题报告(四)中,浙江大学研究员周宵、复旦大学副教授陈斌斌、上海纽约大学助理研究员崔丽弦,及浙江师范大学詹沛达老师围绕“心理发展与教育”领域进行了学术报告,内容涉及汶川地震后创伤后应激障碍与抑郁的关联及其动态变化、父母养育与协同养育在同胞关系中的作用、儿童青少年呼吸性心律失常指标在社会情境中的机制及应用,以及基于纵向认知诊断模型的补救教学。


专题报告(四)


本次论坛共有校内外数百名师生参会。高质量的学术讲座及热烈的提问互动激发了与会师生的学术热情和讨论。会议期间,青年学者们增进了学术交流,加深了彼此友谊,为未来更深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俊秀青年学术俱乐部承担了此次论坛的筹备与组织工作。本次论坛圆满落幕,期待下一次再相聚!

返回原图
/